瘰癧,西醫病名叫「淋巴腺結核」, 常結塊成串,累累如貫珠。俗稱『癘子頭』,或『老鼠瘡』 ,多發生在頸部,有時也發生在腋窩處、縱隔肺門處、腹股溝等部位,是淋巴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,
多見於兒童或青年人。
《黃帝內經》靈樞・寒熱篇:「寒熱瘰癧,在於頸腋者……」起病緩慢,初起時結核如豆,皮色不變,不覺疼痛,以後逐漸增大,相互融合成串,其小者為瘰,大者為癧,起膿時皮色轉為暗紅,潰後膿水清稀,並夾有敗絮樣物質,往往此癒彼潰,形成竇道,狀如老鼠洞,
在古代社會,有「十癧九死」之說,現今醫學昌明,該病不會可怕 。
這是幾周前用艾灸療法自己治好耳鳴師姊的女兒,年20歲,很年輕的女孩,刮除腋毛不當造成感染發炎,起了囊腫,腋窩反復輪流在左右手腫起來,以前曾開刀過但又不斷復發,看皮膚科吃藥又擦藥,摸起來不硬不軟,不痛不癢,西醫說發炎,總是吃消炎藥抑制,有時吃了藥後會消下去,但過陣子又腫起來。前個禮拜,照慣例再吃醫生的消炎藥,吃了三天藥,原本只腫右腋窩,結果連左邊腋窩也跟著腫起來,這師姊緊張了,想尋求艾灸療法來自己治療。
詢問了這女孩身體一些症狀,發覺她皮膚狀況不太好,皮膚很容易長東西,滿臉痘痘,痘痘也長到肩背部,皮膚長痤瘡(痘痘)的部位約在背肩胛骨以上(屬上焦),舌紅無苔,肚子腸胃消化功能不好,進食後會脹氣,飯後會打嗝,偶爾頭暈脹氣想吐,早上起床吃東西就會拉肚子,所以早餐習慣不吃,中午才吃飯。冬天偶爾手腳冰冷,喜歡吃冰冷飲料。月事正常不會痛,月事來前腳會痠痠的。
大致上分析這病例,屬實症宜瀉,皮膚上長一大堆痘痘,係體內毒素自己找地方在排,毒素積累在皮膚上成了痤瘡(青春痘),由於這瘰癧和皮膚病痤瘡,根源在於體內毒素沒有清理導致,給了這媽媽建議,分別採用「點刺放血」加「艾灸穴道」方法進行調理,根據患者回饋,腋下瘰癧用艾灸綜合療法自己治療,點刺放血一次,外加每天艾灸穴位約七次(一天艾灸一次),就消下去了。
雖已消下去,仍建議這媽媽再薰一至二周做鞏固。(鞏固灸就不用每天灸了,隔二天再灸即可)
而這瘰癧才剛形成沒幾天,所以用溫灸穴道即可消下去,但若該瘰癧拖的時間太久,核塊堅硬已經轉紅起膿階段時,就必須採用「火針」+「艾灸」治療了。
至於這女孩的腸胃消化不良,另外建議在「四縫穴」點刺放血。(四縫穴治腸胃消化不良文章,請參考本網誌另一篇專文)由於人胃經運行時間在早上7-9點,早餐不吃的壞習慣,其實挺傷胃的,另外建議點刺「四縫穴」和艾灸「中脘」、「內關」、「足三里」、「公孫」調理脾胃消化,改善早餐拉肚子想吐的症狀,使其恢復早餐進食,才能讓脾胃恢復正常。
茲記錄「瘰癧」對治方案
(一)點刺放血: 【耳尖】、背部【大椎】、【肺俞】到【膈俞】這一段、【胃俞】、【臀部薦骨區】、【曲池】、【血海】,清理皮毒素,放血可隔1~3周放一次,我估計大約需放血2~3次左右。
點刺放血拔罐後,出了不少的瘀血塊,沒有水泡,表示女孩體內沒有濕氣。連續拔了三罐,已無排出,點刺處常規消毒,使用溫灸盒懸灸20分鐘消炎補元陽。
(二)溫灸穴位:腋下腫處懸灸15~20分,【肩髃】、【天井】、【少海】綁溫灸罐灸20分。灸完抹紫雲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